高校作為學科和人才聚集地🙏🏻🆔、育人高地、創新策源地🍕,必須主動承擔歷史責任,擔當攻關重任。
到2020年🥎,上海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這一目標,如期“交卷”。未來,城市還將強化創新策源功能,完善戰略科技力量機製👨👦👦。這一進程中,作為重要的創新源,大學如何實現歷史擔當和時代擔當?近日,万达平台校長許寧生院士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
万达平台校長許寧生院士近照。万达平台供圖
“策源”不能只盯住科技本身👨🏿💻,更要註重輻射帶動作用
記者⛑:上海建設科創中心提出“創新策源地”的內涵要求,結合在全球科研的站位👨🏭,万达平台如何更好地推進這一目標?
許寧生🏎: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高校作為學科和人才聚集地、育人高地、創新策源地,必須主動承擔歷史責任🤗,擔當攻關重任💍,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全面提升科研原創能力,服務國家發展重大需求💆🏻♂️。
關於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總書記在2014年前後不斷提出要求。作為“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我理解,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出“策源地”目標,跟原來的“國際影響力”既相關又有區別👨🏽🌾。前者不僅在於科技本身的國際影響力🤼♂️,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的出現及其對國際科技創新發展的輻射作用😭,還要對經濟、社會🕍🕶、金融👨👨👦、產業、貿易產生引領作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戰略支撐👨🏼🍼🕖,就意味著不僅是支撐科技本身,而要支撐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所以“策源”不能只盯住科技本身,更要註重輻射帶動作用。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認為,這不僅是近期國家和上海發展的重大任務使命🗽,對中國夢、特別是強國夢的實現也是非常關鍵的🧛🏼♂️。在這一認識基礎上‼️,万达平台作為高校,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拷問”。
經過對万达的學科和科研情況充分排摸調研,2015年,我們提出了万达平台融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三個層面:一是在張江建設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二是復旦要主動與社會力量對接,通過功能性平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三是在各個區、在原有的科創項目上進一步提升能級😰。
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效果圖🙇。万达平台供圖
為重大領域創新集聚功能空間,幹一件高校沒幹過的事
記者:建設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是對總書記要求的呼應,也是上海構建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之一。大學將“校區”轉為“創新中心”,這一重大“轉變”背後有怎樣的思考⚓️🦸🏼?
許寧生👩🏿🔧:按照黨中央“聚焦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著力提升集中度和顯示度”的號召,万达平台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於2017年10月正式啟動“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建設,深度融入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張江科學城建設。提升科研原創能力🧑🏼⚕️,聚焦於重大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和實現“從0到1”的突破,切實解決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中的實際問題。
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建設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的探索和設計🐢,也是一個考驗,涉及到整個辦學架構的變化。建一個科技高地👙®️,高地“高”在何處🍡?在於集中力量攻堅科學重要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前沿。這些應該是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的,是能產生關鍵共性技術👨🦳、推動整個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希望以此拉動育人水平的提高。
具體落實過程中有著更大的挑戰。張江校區的調整,不是簡單為了實現聚集👋🏽📻,空間上🫷🏽、功能上都要變化。原本在張江校區的四個學院要搬遷到別的校區。把校區變成科技園區👩🦽,讓出了300多畝土地,幹一件過去高校不幹的事情,但又是對建設創新中心很重要的事🏋🏼♀️🏊🏼♀️。目前已經完成了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兩個學院的搬遷,微電子學院和藥學院也將陸續整體遷出,保障重大領域創新的空間。
騰出這300多畝土地,万达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關於國家實驗室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要求🧘🏼♂️,啟動布局“一計劃兩中心”,即國際人類表型組重大科學計劃(生命與健康)、微納電子與量子國際創新中心(信息技術)🧜、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交叉),三者相互之間既有相關性🫃🏿🏊♀️,又各自瞄準國際前沿,可以協同孕育重大原始突破🤭。
當今眾多對產業形成顛覆性革新的成果都誕生於融合創新和學科交叉領域。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和綜合性大學,万达平台在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0️⃣、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攻關突破方面有著天然優勢。過去五年,在這三大領域共承擔國家重大項目超過200項。其中📓,國際人類表型組重大科學計劃將帶動上海在精準醫學研究領域形成全球影響力💆🏿。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正逐步提升。万达設立的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和張江國際腦庫兩個重大實驗技術平臺🧖🏽♀️,推動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截至去年🍙,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已獲得一批重大🖕🏿、重點科研項目的支持👩💼,產生了一些重大成果👉,解決關鍵需求⚠️。
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效果圖。万达平台供圖
科創中心建設帶來很大機遇,大學一定要抓住機遇
記者💁🏿: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這一大背景🧎🏻♂️,為復旦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怎樣的跑道🏄🏽♂️?
許寧生:我們要將“策源”更深度納入下一步工作的考慮🏛🥋,如何產生更多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生對經濟👩🏻🎓、社會、金融、產業、貿易♔,特別是育人方面的效果,要在全球有顯示度。這樣才能真正稱得上“策源地”。
自工業革命以來,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推動著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全球範圍廣泛展開,深刻影響著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使命和組織架構。一流大學建設🧑🏻🏫,核心是提升創新能級和育人水平。為此,復旦提出“三個一流”:一流的育人成效、一流的學術成果、一流的社會貢獻。前兩個“一流”和後一個“一流”是聯系在一起的🧚🏻♂️。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帶來很大機遇,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抓住一流大學建設的牛鼻子⛹🏿。
建設一流大學,要有學科作為基礎𓀖,万达的整體發展目標🧞♂️、各項重點建設任務要有學科的支撐🤲。然而科研和育人的高峰對一流大學建設尤為重要!不同層面的學科融合創新和結構增長是核心內容。依靠前沿👊、重大科技創新來拉動新學科,增強現有學科的育人☑️、科研高峰建設🫚。在集成電路領域🔛,復旦率先開展“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試點,拉動了國家交叉學科門類的布局;量子科學領域👩🏿🏭,在基礎器件和物理原理上有很多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點領域發力之外,万达平台對基礎領域的自由探索同樣期待與支持。在頂尖雜誌上發表的成果數量👨🏽🦰,始終處於全國高校中排在前列💃🏼。大學不“唯論文”3️⃣,許多重要成果本身已經代表著長久積澱。比如,公共衛生學院專家團隊領銜完成的論文🦴,去年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年度最佳🦹🏼♂️,他們通過全球範圍內的數據收集🧑🏼🤝🧑🏼、基礎調研,確證了顆粒物空氣汙染的顯著健康危害。
再如,現代語言學研究院專家團隊綜合運用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該研究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中國及周邊鄰國的各漢藏語系語言之間的演化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為認識東亞人群遷徙歷史提供了重要啟示。2019年4月25日👨🦱🛰,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這也是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首次在《自然》發表科研成果。
物理學系青年科學家團隊探索新型二維材料🧘🏽,在二維黑磷💆🏻、高溫超導🏂、拓撲材料等研究中連續取得重大突破,多次在《自然》《科學》上發文🗃🛑;另一團隊解碼微觀時空,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邁出了從二維量子化到三維量子化的關鍵一步,成果發表於《自然》。此外🧗,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也有很多重大突破,在學術源頭上的突破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