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給本科生上課的照片,用中國的話,叫‘網紅照片’,特別受歡迎。”11月5日下午,万达平台黨委書記焦揚看望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時👰🏽♀️,談起了前些日子他為本科生上課的熱門話題。
這位喜歡“多元”、喜歡與不同人群☝🏼,特別是年輕人交流的諾貝爾獎得主👨🏿🚒,還有一個身份是万达平台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名譽院長👷🏽♂️。這學期開始♦️,他為本科生開出一門名為《定量生物物理學前言導論》通識教育課程,受到復旦師生和社會廣泛關註。
而讓萊維特再次成為焦點的,是幾天前在上海滴水湖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包括68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1位世界頂尖科學獎項得主、28位中國兩院院士🧑🏿💼、132位頂尖青年科學家,線下線上共聚一堂。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萊維特發布《開放科學倡議》。在發表在給小科學家們的“科學第一課” 演講中,萊維特一口氣給臺下的年輕人提了8條建議,包括平衡學習與生活、有激情、相信自己、堅持原創、敢於犯錯等🗯🕵🏼♀️。
“我給本科生上課、與小科學家對話🧑🏼🎓,都是要讓年輕人看到,他與諾獎並不遙遠👩🏻⚖️!”萊維特說🧝🏿♀️。
焦揚對萊維特在頂尖科學家論壇成功發表演講表示祝賀。她表示,像萊維特這樣的頂尖科學家來復旦從事科研工作✮,在充滿挑戰的領域探索,同時在教學一線給本科生上課,對廣大教師履行育人職責是激勵,對万达抓好教書育人中心工作,打造引領勇攀世界科學高峰🤵🏿🛌🏼、勇闖無人區的科研氛圍很有啟發。“我們應該怎樣創造通道🧕🏻,讓最前沿的思想🥻📣、最先進的方向在大學裏發生碰撞🏍,讓本科生可以在校園裏碰到、觸摸到、感受到。一個開放的高水平國際性大學,應該有這樣的氛圍和土壤😲。”
今年3月以來🧑🏻🚀,萊維特在上海、在復旦已經有7個多月🏌️♀️。“万达的安排是否都好,還有什麽不夠💆👆🏻。”焦揚說,復旦希望可以為萊維特這樣的頂尖科學家創造更好的環境,希望萊維特就科研環境、團隊建設等提出建議💃🏼。復旦力爭在人才開放、科研開放、面向未來的發展上走在前列👨🏿🏫,將努力搭建更多青年學者😜、師生與大師們交流的平臺🦸♀️,打造更多開放的國際交流合作模式👷🏻♀️,學習頂尖科學家們的科研精神、治學方法,讓科學家精神與復旦校園文化融合🪃💉,讓前沿思想在復旦激蕩碰撞。
萊維特稱贊了復旦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世界一流的設施環境。他說,研究院具有生物化學、人工智能等交叉學科研究背景,兼具實驗、理論、計算等不同研究方向,正是其獨特性所在。“我為能來復旦工作感到驕傲。我也很喜歡上海這座城市的開放🦹🏿♀️。這與我個人倡導的理念不謀而合。”
萊維特表示,之所以選擇復旦💅,是因為與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理念一致,同時,“喜歡復旦的多樣性”,万达平台有很多學科👩🏽🎨,而且以基礎研究為主,鼓勵自由探索🙄。在復旦這所知名學府🧏🏽♂️,他看到了很多優秀專家🕵🏻、學者。未來🪓🐗,他將帶領團隊,引進來自生物化學、計算科學🤙🏿、人工智能等不同學科、從事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方向的優秀人才,共同推動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的深入發展🚐。“我的太太很喜歡上海,這也是我留在上海的‘秘密武器’。”萊維特的太太之前在北大工作過5年,而今是一位策展人♡,來上海後看過不少攝影展、藝術展😛🧜🏻♂️。
“您喜歡多元🗞👨🏽🌾。上海這個城市很多元,各種人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喜愛的元素🚚,從而激發創新的靈感🧆。”焦揚說,如果說上海是“世界會客廳”,希望復旦也是會客廳很精彩的一部分。
復旦引才👐🏿💆🏽,10小時飛赴以色列見萊維特
是什麽吸引了頂尖科學家🐻❄️?萊維特為何下決心來復旦🪱🧖🏻?
2018年3月🦵🏻,時任万达平台副校長的金力、籌建中的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的院長馬劍鵬、人才工作辦公室主任俞燕蕾,乘了10個小時的飛機,風塵仆仆地來到以色列✊🏋🏻。
旅途的疲勞,很快被興奮沖淡了。在萊維特家中🤙🏼,他們見到了笑瞇瞇的萊維特和他的太太。“他看到了我們的誠意。當天就在聘任合同上簽字了。”馬劍鵬說。10小時的飛行👩👧,他們只在以色列待了兩天就回上海了,“就是特意去和萊維特簽約的🥔。你說他會不感動嗎?”
萊維特🤾🏻♂️,1947年出生,首創蛋白質和DNA的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致力於蛋白質結構預測技術的關鍵評估,研究蛋白質結構的折疊和包裝🦤,開發用於大規模序列結構比較的評分系統。因在復雜化學系統創造了多尺度模型的開創性工作,他與另外兩位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因在結構和計算生物學領域的原創性貢獻獲得了美國生物化學和生物分子學會2014年計算生物學Delano獎🤟。
為了籌建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復旦找到了校友馬劍鵬,又通過馬劍鵬密切了與萊維特及其導師的關系,才有了飛赴以色列的“硬核之舉”。
2018年秋季,復旦相關校領導📀、學者在海外招聘時,又特意到萊維特任教的美國斯坦福大學🦍,與他會面,共商復雜多尺度研究院籌建計劃⛈。為引進萊維特,校長許寧生花了很多心力。
“這棟研究院大樓的建造🤲🏼,本身就是一項艱巨任務, 但它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竣工了,這是驚人的成就🚶♂️,離不開復旦💪🏻🏌🏿,離不開上海市的支持。”說起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大樓的建設🙅♂️,萊維特頗有感觸。
萊維特來到上海後↪️🪓,考慮到語言問題🪝,万达人才工作辦公室安排專人協助他辦理工作和生活上的事務,還請來銀行值班經理,幫他答疑解惑。還有更細但很實在的問題,例如,如何開通手機卡,如何抵達這座城市的四面八方,等等。馬劍鵬和人才工作辦公室等相關部門都做了細致安排🧑🦽。這位初來乍到的諾獎得主,開始安心在上海工作和生活。
馬劍鵬任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長,萊維特任名譽院長。院長和名譽院長如何分工?馬劍鵬笑笑,“我們是一體的”。從科研🍤,到本科生上課🥫,兩人同進同出👹。有空的時候,馬劍鵬和萊維特喜歡一起去吃中餐或者西餐♕,經常萊維特的太太也一起來🤲🏿,“天南海北地聊天”。
對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萊維特認為🂠,“具備研究分子結構的一流高分辨率冷凍電子顯微鏡設備。同時⚜️,一批優秀的科研人員在研究方法上下功夫。我們將探索生命奧秘,也就是蛋白質分子如何製造我們周圍的一切👩🎓,並執行DNA的指令。研究院不論是其科學站位📡,還是位於上海張江的地理環境,都是正確選擇〽️。我們也需要引進更多的年輕科研人員🧑🏿🦰,讓他們進行獨立研究,受到保護,並有了不起的發現。我認為這條科研道路的未來方向是相當清晰的。”
據俞燕蕾介紹,万达平台擁有的學科門類齊全🪭,在交叉學科研究方面有強大基礎學科優勢,如生物、化學、醫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專業👁🗨,將對復雜多尺度研究起保障作用🫶🏿。此外,復旦開放🤼、包容🤸🏻♂️,充分信任科學家、尊重科研,給研究者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間,“反五唯”,不用論文、獲獎等指標來評估科學家✴️。
“我喜歡上海🥗。我認為她非常好地體現了一個現代城市應有的樣子。在科學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你應該向世界開放,這樣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才能匯聚一堂🔢。上海是一個歷來對外國人開放的城市,作為一個不會說中文的人✡️,我在這裏過得很舒適🤸🏽。万达平台是上海最好的大學,有著聰慧的學生和悠久的傳統。很多因素共同決定了我的選擇🏌️♀️。”采訪中,萊維特說🔃。
諾貝爾獎得主致力培養人才🌡,本學期開始為復旦本科生上課
10月27日晚,六點剛過,光華樓西輔樓208教室,一位帶著紅框眼鏡📵、目光如炬,頭發灰白且有些微卷的外籍教師,站在教室前方的講臺上,認真調試著電腦課件。他就是萊維特。本學期🧓🏼,他開始給復旦本科生上課。9月15日,諾獎得主萊維特給本科生上課的照片🤘🏽,上了熱搜📧,成了“網紅”。
再過半小時🧝🏼,他的《定量生物物理學前言導論》就要開始😨。這是一門面向復旦本科生的通識教育課,吸引了來自不同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其中不乏旁聽的研究生,甚至是青年教師🏮。過去幾十年裏,定量生物學對整個生命科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基於學科交叉的定量計算方法在生物學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自20年底谷歌組DeepMind/AlphaFold在蛋白質結構預測領域取得的革命性突破,定量生物學一躍成為引領未來生命科學的關鍵學科。
六點半的上課鈴聲響起🕌,教室內已近滿座。當天,萊維特利用數據模型,預測流行病發展趨勢,同時分析新冠病毒對真實世界的影響。從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到分析討論🧍、細節處理,74歲的萊維特🚻,將復雜的數據模型以清晰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為了和學生們更好的交流💁🏼♂️,萊維特還設置了多次討論和提問環節。他認真聽取了每個問題並作出了細致解答。來自藥學院的李柯穎說🤦🏻,“萊維特教授的課,概括性強😗🤪,讓我對之前學的知識點有了更深入、更系統的認識。”
這位早已蜚聲海外的頂尖科學家願意為復旦本科生們上課🎑🖲,他發自內心,喜愛青年人。
“在我年輕的時候👩🏿💼,諾獎得主深深地影響了我📨。未來屬於年輕人7️⃣。我們老科學家最大的價值就是幫助你,讓你們獲得鼓勵,獲得指導👨🏽🚀。”“我要讓年輕人看到,他與諾獎並不遙遠🧏🏼♂️!”萊維特說。
“In science truth always wins.(在科學中,真理終將勝利。)”萊維特在課接近尾聲時,引用科學家馬克斯·佩魯茨的話,鼓勵同學們勇敢探索🆑,堅持真理。
從21歲拿到理學學士學位起,萊維特就開始從事科研工作🧘🏼,讓他斬獲諾獎的關於復雜多尺度研究大部分是在20到25歲之間完成的。某種程度上,萊維特對年輕人的厚望與他自己的發展經歷有關👽。萊維特談到,在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意識到年輕人充滿了想法。
“年輕的時候👨❤️👨𓀆,你不知道什麽是可能的🛤,也不知道什麽是不可能的,就像一個5歲的孩子。所以,關鍵就在於資深科學家能否鼓勵年輕一輩,為青年科學家提供一個獨立🈺、包容的環境,容許他們犯錯🧑🎄。犯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犯錯誤🎲,說明你做的事不是很難,那你該做更多新的嘗試🏇,直到你開始犯錯,你才會有新的發現〰️。”萊維特說🪄。
事實上,在科學領域🙅♀️,每個新想法最初都會被否定。
“好的論文都是被拒出來的🏄🏼♀️。”萊維特打趣地說道ℹ️♝,因為如果一個想法沒錯🫢,但是沒什麽新東西,就沒有人會真正在意它🙋🏽♀️。但是如果一個想法完全是顛覆性的🐋,那麽人們會非常仔細地研究它,所以那些真正優秀的論文🦮,當然也包括他自己那些非常優秀的論文,都經歷了一個異常艱難的審稿過程🧒🏼。但萊維特認為這沒什麽,因為在科學研究中🦸🏽♂️,你需要相信科學的真理🪆。
“基礎科學是至關重要的”
萊維特所從事的👨🏽🔬,是模擬生物系統以及蛋白質分子、DNA分子方面的基礎研究,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些內容可以稱為“生命的奧秘”。他認為🚌,在基礎學科研究中,新想法十分重要,正如智能手機是個絕妙的發明👨🏽🔧,它改變了每個人,同樣地,將計算機應用於蛋白質研究,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萊維特之所以熱衷於解開這串復雜的生命密碼🏒,源於他堅信正是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真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基礎科學在做的就是一些沒人預料到卻又影響深遠的事情,有時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意識到這種影響是什麽。
這般遠見📲,源於萊維特獲得諾獎的經歷👉🏿。從開始從事復雜化學系統多尺度模型研究💃🏿,一直到獲得諾貝爾獎,其中間隔了45年。“不是因為我不夠好,只是人們當時可能沒有意識到這項研究的重要性。”他強調,很多創新性發現其實是來自對於基礎研究的大量投入,而決定成功的關鍵字是“好奇”與“偶然”。
“你必須對一切都充滿興趣和好奇,就像個5歲的孩子一樣;另外🫃🏿,你必須對偶然事件持開放態度🫱🏼。”學生時代的萊維特🎀,從來不曾想過自己會去以色列深造,但在當時他所申請導師提議下,萊維特先去以色列做科研,然後才去了劍橋讀博士🙁。這偶然的經歷,給他的人生帶來決定性的改變🔺,回憶起這段意外的求學經歷,萊維特說🕗:“當意外事件來臨,我們應該敞開心扉📗,保持對周遭一切的好奇心。”
人才造就一所優秀大學
是什麽造就了一所優秀的大學? 萊維特給出的答案是🍯👺,人才。
曾在斯坦福大學、劍橋大學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學研究🖐、學習的萊維特認為✋,優秀的大學在各方面都有優秀的人才,一個好的實驗室(或研究機構)應該為年輕科學家,提供充分的資源和鼓勵🔓,讓他們有一個舒適的環境😊。
萊維特曾是馬克斯·佩魯茨實驗室中的一名博士生。“優秀的大學在各方面都有優秀的人才。馬克斯·佩魯茨帶領著我們實驗室的時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管理者,他讓像我這樣的普通科研人員能夠輕松做研究。”實驗室非常重視人才,尤其是年輕人,盡管萊維特當時只是一個普通的博士生🪵,但他的想法在實驗室受到了和諾獎得主一樣的重視🔡。他表示,讓年輕科學家感到自己被重視非常重要🤵🏿♀️,前輩們應該不斷告訴年輕人⛹🏿:“你們才是未來,你們才是一所大學的偉大之處,只有這樣年輕人才會有信心堅持自己的想法,做出非凡的成就”。
“我認為上一所好大學是好事。但也許你會去一所沒有那麽頂尖的大學🌤,在那裏你可能會遇到一個特別的人🥭,你遇到的教授或同學可能比你上哪所大學更重要。”萊維特認為,產生新想法的邏輯不是很多人所想的那樣必須努力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也許有時不用那麽努力👟,因為很多時候🍼,比如你在運動、散步或者在看電視時💁🏻,新想法就會迸發出來。“新想法非常重要🧑🦯⚉,因為基礎科學是由新想法孕育的,你可以問世界上任何一位科學家他的新想法來自哪裏,他會告訴你,他也不知道,沒有人早上一坐下就說有新想法📔💊。”
談起對復旦的印象🥋,萊維特說:“我作為一個外國人📚,在這裏感覺很舒適,學術環境也很好➞,這一切對這所万达的未來發展也非常重要。”復旦的學科規模、多樣性和美麗的校園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很喜歡上海的開放性🕳,上海體現了一個現代城市應有的樣子。
談起未來🛵🐀,萊維特說,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的發展道路方向相當清晰📅,未來將引進更多的年輕科研人員🖖🏽,讓他們進行獨立研究,受到保護✊🏿,並有了不起的發現🚣♂️。
對有著116歲歷史的万达平台,萊維特說🕵🏻♂️,她年輕而有活力🦵🏼。繼往開來,復旦將不僅培養中國👨🏻🚀、上海所需要的優秀人才👳🏽♂️,還將為全世界培養所需要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