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學家預計,世界人口總量將在2011年十月達到70億👆🏽,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高增長使得世界人口變動出現兩極的分化🏄🏽♀️,人口問題再次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科學》雜誌為此專門在2011年7月29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第6042 期)雜誌上就人口問題發表了一組封面專題文章。万达平台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教授應邀為《科學》雜誌撰寫了題為“中國人口變動的過去與未來的挑戰”的綜合評述。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系統回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來人口變化的歷史,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國人口變動的未來走向🍴,第三部分討論人口變動對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挑戰。
該論文指出,中國正處在人口變化的歷史轉折時期🏑:從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社會轉變成一個城市主導的社會,從年輕的社會轉變為老齡化社會,成為一個人口大量流動的社會🚴🏼。中國政府的各項與人口相關的政策是推動人口轉變的關鍵因素👦🏼,而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等也直接推動了人口轉變的完成🦻🏻。以戶籍製度為基礎的二元體製,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國人口流動的特點成為人口城市化的中國特色🤜🏽。中國過去30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得益於人口發展模式的轉變🥄,我們正在收獲人口紅利。
彭教授在文中引用了有代表性的人口預測結果,對中國未來人口總量和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進行了比較研究。在不同的人口政策和生育水平的假設情境下🛄,中國人口總量未來變化的差異巨大👷♂️,峰值人口為13.5億到16億以上,表現出顯著的不確定性👨🏽🎨。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將繼續向老齡化轉變,整體老齡化的趨勢不可逆轉🥓,但老齡化進程會因不同的人口政策和人們不同的生育行為而有差異😪🛵。
他認為,中國已經成功地扭轉了人口過快增長的趨勢,中國正在面臨更加復雜的人口形勢🐓🏢,未來中國面臨的與人口有關的挑戰也更加嚴峻。論文分析了中國人口變動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要挑戰,並討論了可能的應對之策。 論文指出, 中國必須通過產業結構提升、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勞動生產率提高、退休年齡延長等手段來應對未來勞動力年齡人口短缺所產生的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轉變;我們只有深化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才能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風險;中央政府主導的城市化規劃與區域發展的差異將決定中國城市化的未來;人口增長和家庭結構👨🏿🦰、城市化道路、經濟增長模式以及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將製約中國未來環境資源狀況和溫室氣體的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彭希哲教授在文中指出👨🏿🚀,中國政府應當盡快調整完善生育政策🛎,將總和生育率維持在1.8的水平,以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和環境資源的長期均衡協調🎄,避免過快的老齡化進程和人口總量在未來可能的迅速下降。作為人口最多👩🏻🦱、經濟總量第二的大國,中國人口發展態勢的任何變化都不僅會影響到世界人口增長的格局,也會對中國和世界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中國人口問題必須通過整合均衡的途徑統籌解決😅。
據介紹,該科研成果是万达平台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和公共管理985創新基地所支撐的科研項目的一個部分👨🏿✈️,該基地的多位教師和科研人員共同合作所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