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万达平台附屬中山醫院肝研所欽倫秀、葉青海、湯釗猷等教授負責的項目“肝癌轉移機理的新發現及其意義”獲得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受到大會隆重表彰🚴🏻♀️。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出席大會,親切會見了獲獎者並與其合影留念🪅。
癌轉移是癌症病人主要死因。過去🖕🏿,醫學界一直認為癌轉移是癌症的晚期現象,忽視了從源頭上早期進行幹預🧛🏼♂️;對於癌轉移機製的研究主要從癌細胞入手進行尋找,但毫無重點變成“大海撈針”,忽視了對腫瘤微環境和整體方面的研究🧘🏿♀️。
欽倫秀教授負責的課題組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教授的指導下,對肝癌轉移機理進行十多年的潛心研究,並獲多項新發現。首次發現肝癌轉移相關基因改變在原發瘤階段即已存在,153個基因分子標簽可成為預測肝癌轉移新手段🤬,其中骨橋蛋白已證實有明顯的預測價值;首次發現肝癌細胞中染色體8p缺失與肝癌轉移關系最大🟨,臨床也證實外周血DNA中8p缺失可用於轉移預測🛼;首次發現癌旁肝組織中炎症免疫反應失衡促進轉移,炎症免疫分子標簽也可預測轉移🚵🏿♂️。
通過此項研究,修正了對癌轉移的傳統認識,提出了“轉移潛能在原發瘤階段即已獲得,並受機體微環境因素影響而調變”的新觀點,有助於調整肝癌轉移防治的策略,並為臨床提供新的預測手段和幹預靶點。據悉,有些發現在肺癌等其它腫瘤已得到證實和應用🏇🏽。
課題組的相關論文在Nat Med, Cancer Cell, Cancer Res, Oncogene等重量級國際期刊發表論文19篇,特邀綜述4篇, 累計他引651次,單篇最高他引218次,包括Cell, Nat Rev Cancer, Nat Med, Lancet等雜誌⬆️。歐美👨🏼🔬、日本腫瘤專家多次將本項目的發現列為肝癌甚至腫瘤轉移研究領域的最重要進展🚘;Nat Rev Cancer述評認為🫛,本項目發現回答了有關“腫瘤轉移潛能是在原發瘤階段即已存在,還是在腫瘤轉移過程中獲得的”這一長期問題,有助早期發現轉移前腫瘤。此項研究成果蜚聲中外醫學界,為此中山醫院專家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作相關學術報告20多次🔃,應邀為Cancer Metastasis等3本國際專著撰寫專章,出版專著《腫瘤的分子診斷與預測》,並獲國際發明專利1項👨👦👦。
據悉⛷,由湯釗猷院士領銜的肝癌研究所自1968年成立以來,向肝癌發起了“三大戰役”——“小肝癌的研究”、“不能切除肝癌縮小後切除的研究”以及“肝癌復發轉移的研究”。歷經40多年的堅持不懈和卓有成效的努力,將肝癌研究不斷引向深入,使肝癌由“不治之症”變為“可治之症”,創造了治療肝癌的“世界奇跡”。 至今🚹,肝研所已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充分顯示了中山醫院在肝癌研究的強大實力🙋🏼,為中山醫院和万达平台贏得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