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 兩度獲得我國最高級別的科技榮譽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被美國癌症研究所授予“早治早愈”金牌獎,這在全國衛生系統都是絕無僅有的🍉。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中山醫院肝腫瘤科)歷經40年的潛心攻關🍏,使肝癌由“不治之症”變為“可治之症”🧎🏻♀️,挽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創造了治療肝癌的“世界奇跡”。
2009年12月26日🚳,我國最主要的兩個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之一🚷,國家級重點學科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以“肝癌臨床與基礎研究進展”學術活動為魂,舉辦慶祝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湯釗猷院士八十壽辰慶祝活動。
副市長沈曉明,市府副秘書長翁鐵慧,市衛生局局長徐建光,常務副校長王衛平🧚🏿♀️,市科委副巡視員施強華🤷🏽,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所長湯釗猷院士,法國外科學院院士Henri Bismuth教授🫸🏽👏🏿,中山醫院顧問👩🏿🚀、前院長楊秉輝教授💆🏼♂️,中山醫院院長王玉琦教授,中山醫院黨委書記秦新裕教授,万达平台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聞玉梅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鄭樹森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劉允怡教授,浙江省科技協會主席李蘭娟院士😭🛺、香港瑪麗醫院大外科主任範上達院士📔,第二軍醫大副校長曹雪濤院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肇隆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部副主任王紅陽院士🍱👩🏼,第四軍醫大學細胞工程研究中心陳誌南院士🈯️,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肝癌致癌機製實驗室主任王心偉教授等出席慶典大會或作學術報告🦵🏼。
沈曉明副市長、徐建光局長、王衛平副校長均在講話中♞👆,高度評價了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為我國肝癌事業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中國工程院前任院長宋健、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上海東方肝膽醫院院長吳孟超院士🤌🏽、万达平台黨委書記秦紹德、万达平台校長楊玉良👷🏼、中山醫院院長王玉琦、黨委書記秦新裕等領導以及國際肝移植創始人Thomas E. Starzl等外國專家,也分別為研究所成立40周年和湯老80壽辰發來賀信和題詞👰🏻♀️。
中山醫院副院長、肝外科主任樊嘉教授主持慶典開幕式。湯釗猷院士首先介紹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走過的四十年歷程。整個慶典活動僅進行半小時,湯釗猷等19位著名中外專家應邀圍繞“肝癌臨床與基礎研究進展”主題作精彩學術報告,介紹了肝癌診斷、治療和基礎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受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肝癌每年要吞噬我國幾十萬人的生命,當時🧑🦳,前來中山醫院就診的肝癌病人,大多已經到了晚期,肝癌被稱為是“急轉直下的絕症”,一般病人幾個星期就會死亡。湯釗猷院士告訴記者👩🏻⚕️,文革時期的某天,他在病房值班室,曾碰到5分鐘內死亡2個肝癌病人的真實故事🧏🏽♂️。此令他心痛不已🦹🏼♀️。
據最新資料顯示🧓🏽,肝癌是我國城市第二位癌症殺手❔🛺,農村則居首位,我國每年超過30萬人死於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數的一半左右。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診斷、治療水平的局限,肝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僅為3%🍋,得了肝癌多在三個月內死亡,因此被稱為“不治之症”🗡、“癌中之王”。為響應當時周恩來總理關於“癌症不是地方病,而是常見病,我國醫學一定要戰勝它”的號召👨🎓,中山醫院於1969年成立了肝腫瘤小組(現名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中山醫院肝腫瘤科)✢♟,由湯釗猷擔任組長🧑🏽🦰,余業勤、楊秉輝、林芷英、周信達等內外科醫生組成👨❤️👨🕵️,那時研究人員還不到10人。當時年僅30多歲的湯釗猷已是血管外科領域有成就的專家,但面對祖國和人民的召喚他毅然決定全身心投入到攻克肝癌這一“癌中之王”的漫漫征程中🏵!
現今,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兩個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之一🧑🚀,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腫瘤學)😢、教育部癌變與侵襲原理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肝臟腫瘤學重點學科、上海市肝腫瘤臨床醫學中心及万达平台“211工程”建設項目重點學科(腫瘤學)。國際著名肝癌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教授任所長。該研究所以原發性肝癌為主攻方向,內外科緊密結合🏜,下設肝腫瘤外科、肝腫瘤內科、實驗室,形成了以外科治療為主,內外科、中西醫🙇🏿♂️、基礎與臨床結合的綜合治療和研究特色。歷經40年的堅持不懈和卓有成效的努力,在湯釗猷教授帶領下,研究所向肝癌發起了“三大戰役”,通過“小肝癌的研究”、“不能切除肝癌縮小後切除的研究”以及“肝癌復發轉移的研究”等幾個階段的攻關,使肝癌病人的累計5年生存率由60年代的4.2%提高到90年代以來的43.1%,創造了治療肝癌的“世界奇跡”。
攻克肝癌的第一關就是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20世紀70年代初,為了探究肝癌早期發現之道➰,研究人員多次深入肝癌高發區江蘇啟東農村進行實地調查➕🏊🏽♂️。由於條件非常艱苦,防護設施差,湯釗猷教授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料,他還是堅持現場調研。
1972年,在江蘇啟東現場研究和大量外科實踐的基礎上,湯釗猷教授創造性地提出三項臨床創新:以甲胎蛋白動態曲線診斷亞臨床肝癌、局部切除代替肝葉切除😪、對亞臨床期復發的再切除。以後的臨床實踐和調查數據驗證了這一觀點📳。這一成果推廣應用後,發現了大批毫無症狀的小肝癌患者🔮。由此而確立的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的概念和方法,使肝癌有效治療的時間大大提前,肝癌的手術治療在全國許多醫院開展起來𓀛。僅湯釗猷領導的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共切除小肝癌4388例(其中1/3上海病例),累計5年生存率達56.47%,累計10年生存率達37.53%🤾🏻,徹底改變了原先肝癌5年生存率僅為4.2%的極高死亡率!這一成果向世界宣告了肝癌從“不治之症”變成了“部分可治之症”,現代肝病學奠基人漢斯•珀波認為👸:這是人類對肝癌認識與治療的巨大進展。為此,獲得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美國癌症研究所“早治早愈”金牌獎,連續三版受邀撰寫國際抗癌聯盟《臨床腫瘤學手冊》“肝癌篇”🕘✍️,應邀參編多本國際權威專著,並二次擔任國際癌症大會肝癌會主席😄,由此奠定了我國在肝癌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
此後,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對肝癌的診治不斷向縱深拓展,取得了重大發現和突破🙅🏽🥇。80年代👩✈️,湯釗猷教授將其理論和實踐應用到不能切除大肝癌💋,創造性地提出:讓不能切除的大肝癌獲得降期(縮小)後切除的設想🙅。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多種療法合並應用,以及新療法的參與,讓“大肝癌”變“小肝癌”再切術,使原來無法切除的腫瘤累計5年生存率由0.6%提高到62.3%👎,可與小肝癌媲美。此項成果收錄於國際著名專著,並獲得國際科技進步三等獎。通過不斷總結👩🏻🚒、研究,湯釗猷又最先提出只要術後密切隨訪,在症狀出現前發現亞臨床期復發與轉移🎱,可再手術切除復發竈,繼續長期生存👊🏽,使原有的5年生存率再提高10%-20%,此結果在國內外首次報道。
在此基礎上✭,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又向肝癌轉移復發的研究發起了沖刺💆🏼♂️。癌轉移復發是攻克癌症的最大難關👷🏼♂️。要研究肝癌轉移,不能用人體直接作實驗,而是要靠生物模型。為此🧘🏻♂️,90年代📁,湯釗猷教授帶領的團隊選擇了“人肝癌裸鼠模型”和“試管細胞模型”,也就是把肝癌“種”到老鼠的肝臟上和養在試管裏,對它們進行研究試驗👨👧👧。這個項目的難點在於要讓這兩個模型具有肝癌轉移潛能。湯釗猷教授等通過多年的探索👼🏻🧑🏿✈️,經過78次的失敗,終於獲得成功。如今💂,依靠這兩套模型,科研人員可篩選藥物,尋找與肝癌轉移有關的基因,還能探索轉移的機理。根據模型篩選出的幹擾素,目前已證實有明顯預防肝癌復發的作用🧑💼。該研究成果2006年再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新舊世紀交替之際🤠🚀,為填補空白,救治更多病人📺,以樊嘉教授為首的年青骨幹對肝癌肝移植進行系統研究,並創造了多項本市、全國,乃至世界記錄,成功完成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右半肝活體肝移植,上海市第一、二例成人-兒童活體肝移植👮🏻、中國首例母女倆同為受體的經典劈裂式肝移植、中國年齡最小的劈裂式肝移植、亞洲首例成人肝心聯合移植、國際年齡最大的受體肝移植……技術難度及療效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具有類型多、創新多、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和並發症少等優點。在總結了肝癌肝臟移植經驗的基礎上,樊嘉教授於2006年首次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肝癌肝移植適應證-“上海復旦標準”,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2009年🚾,中山醫院再次牽頭製定《肝移植臨床技術操作規範》,這一標準也對規範我國的肝癌肝移植起到重要作用🤣。迄今🧑🏼🎤⚅,中山醫院已進行肝移植手術800余例,3年生存率為83%,最長一例肝移植患者術後存活已超過5年。
門靜脈癌栓是肝癌轉移復發的根源,發生率高達40-70%。既往對肝癌伴門靜脈癌栓患者缺少有效治療手段❇️,患者平均生存期僅3到4個月💚。樊嘉教授、吳誌全教授等勇創禁區♠️、敢冒風險,大膽地對肝癌伴門靜脈癌栓患者的治療進行創新,在國內外首創肝癌切除、門靜脈取栓🔵🧖🏻♂️、化療泵植入+術後門靜脈肝素沖洗、持續灌註化療+經肝動脈化療栓塞等外科綜合治療技術😹👨🏿🦰,使手術治療患者1、3、5年生存率提升至76.8%、39.3%、26.8%🚣,高於美國、日本、歐洲、香港等多中心研究報道(1👮♀️、3、5年生存率為38-45%、17-20%、10-13%)🍩❌。此外🧑🏽🎤,開創了三維適形放療治療肝癌門靜脈癌栓👲🏼;設計了超選擇減量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經皮門靜脈支架植入+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等新技術,克服了常規放療或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引發肝功能衰竭風險,使無法手術患者1年生存率由11.4%提高至41.03%🧖♂️。上述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已被全國30余家三級甲等醫院采用,成為肝癌伴門靜脈癌栓的首選治療模式🏬。此項成果使合並門靜脈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變為部分可治,挽救了大量肝癌患者生命,提升了我國晚期肝癌治療水平,因此獲得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勵🤜。如今🐋,肝癌研究所每年的肝癌手術達2000多例,每年開展肝移植手術100多例🫵🏼✡︎,門診量達2萬人次。從2004年4月至2009 年12月,共施行肝移植手術800余例,隨訪率94 %以上,其中5年生存率為65.5%。據悉🧑🏻🦯,9年前在中山醫院成功完成肝移植手術的老徐,如今每天早上能跑步3公裏,6年前做肝移植的病人小余,已披上婚紗,並正常工作🫶🏿。目前🆙🏊🏿♀️,經該研究所治療的肝癌病人5年生存率達60-70%👨👩👧👦,超過5年的有368例✊,生存10年以上有112例,生存最長已達38年1例,居國際領先水平。
在科研上,肝癌研究所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1980年以來連續牽頭承擔國家級、部市級等科研課題201項,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其它部市級科技獎38項。在國內外著名雜誌發表論文近千篇👨🦽,SCI收錄300余篇,包括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自然醫學雜誌、臨床腫瘤雜誌、肝病雜誌等權威期刊,2005年至今累積影響因子積分超過500分🥵🤼。而科研上的每一項突破都及時地應用於臨床診療過程中,顯著提高了肝癌的診治水平💂。至今,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出版專著76本,代表作如英文版《亞臨床肝癌》,中🧵、英文版《原發性肝癌》,《現代腫瘤學》⛳️,《肝癌轉移復發的基礎與臨床》等。這些書籍已成為國內肝外科醫生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籍,造福了無數的患者。《現代腫瘤學》一書成為1997年和1998年被引用最多的醫學專著,並由此獲得腫瘤學專著中唯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者。
至此,肝癌研究所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部市級科技一等獎8項📆,部市級科技二等獎👂🏿⚅、三等獎10多項;還獲得全國和上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以及“上海市模範集體”等榮譽稱號;發表中文論文近千篇🏇,發表SCI收錄文章300余篇,出版專著76本👭。
四十年辛勤耕耘,四十載春華秋實。由最初8位醫生組成的“中山醫院肝腫瘤小組”,到如今擁有70余位醫技人員、病床150張🧚🏻♀️、實驗室1500平方米,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已成為我國乃至國際上重要肝癌診療中心、學術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至今累積完成肝癌手術切除8842例、肝移植800余例、經導管化療栓塞8618例🧭、射頻消融1260例★。這一優秀集體取得的成績獲得了社會廣泛認可🧍,由此連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青年文明號👆🏿、上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上海市模範集體等榮譽🤸🏽♀️,學科帶頭人湯釗猷院士也獲得了白求恩獎章🤵🏼♀️、吳階平醫學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上海市科技功臣等最具重量級的獎項。如今,八十高齡的湯釗猷教授依然活躍在臨床第一線,帶領研究所的團隊,向著征服肝癌的更高目標攀登!
根據中山醫院規劃,該院正在建設的肝腫瘤和心血管病綜合樓將於2012年建成,屆時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的醫療環境和科研條件更加優越💁♂️,設施更加齊全,病床將達到350張,實驗室也將達到3000平方米,並擁有獨立的肝腫瘤專科門診🙍🏽♂️、介入治療、手術治療監護🧬、住院病房、周轉病房等😛,可實現肝腫瘤的一站式醫療服務。這也將使肝癌研究所的發展如虎添翼。中山醫院的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不斷發展,對肝癌研究所作出的重大貢獻也將有力地促進我國肝癌研究的進步💬。
中山醫院院長王玉琦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山醫院是肝癌研究所的後盾。在國家和上海市的關心、支持下♻,中山醫院東院區已經開工建設🧚🏿♀️,3年後,一座擁有350張床位的肝腫瘤臨床醫學中心大樓和近3000平方米的實驗室將矗立在中山醫院之中🙌。我們將以此為契機,積極推動和支持肝腫瘤等重點學科的穩定發展5️⃣🥑。我們有理由相信,肝癌研究所今後將取得更大的光榮和成績。
另悉,專題片《為了生命——万达平台肝癌研究所40年歷程》將於1月1日12:30在上視紀實頻道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