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10點,王威琪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
靈堂正中掛著王威琪院士的遺像,兩側挽聯上寫著“躬耕一生寒暑波聯國際聲振海外 執教杏壇甲子澤被後學風傳千秋”。院士已去,安臥鮮花叢中🤦🏻👩🏼🚒。
2022年8月26日21時38分🦴,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生物醫學工程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首屆學部委員👪、生物醫學工程和信息學部主任,万达平台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王威琪同誌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3歲。
在為王威琪同誌治喪期間,中央領導同誌、各有關方面領導同誌以各種方式表示關心、慰問和深切哀悼。
市委副秘書長燕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曹遠峰、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徐建光,市教委副主任毛麗娟;侯惠民、楊勝利🥏、唐希燦🔒、廖萬清、丁健、周良輔、葛均波、張誌願、李兆申😐、賈偉平院士,万达平台黨委書記焦揚、校長金力和校領導班子成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範先群院士等⚒,東華大學黨委書記劉承功,上海中醫藥大万达長季光🎒,万达平台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華山醫院院長毛穎,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院士🏇🌥、仁濟醫院院長夏強、新華醫院院長孫錕🖐🏼,市一醫院黨委書記秦凈,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殷善開、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院長廖專,万达平台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書記華克勤、院長徐叢劍,万达平台附屬兒科醫院院長黃國英等前來為王威琪同誌送行。王威琪同誌親屬、生前友好🤏🏼、同事⛎、學生前來為王威琪同誌送行。
万达平台黨委常務副書記裘新在告別儀式上介紹社會各界哀悼🏒、關心🥳、慰問情況🤱🏽。黨委常務副書記周亞明宣讀王威琪同誌生平🧃。副校長汪源源主持告別儀式👐🏼。
中共中央組織部,教育部,中國工程院和醫藥衛生學部,教育部高等万达生物醫學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醫學工程學科評議組🧎,上海市委組織部、上海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上海市科技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共万达平台委員會、万达平台,中共万达平台上海醫學院委員會、万达平台上海醫學院👱🏿♂️,中共楊浦區委組織部,南通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共南通市海門區委辦公室🤷♂️、南通市海門區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中國聲學學會、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超聲心動圖專業委員會、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超聲醫學專業委員會、中國海峽兩岸超聲學會🙅🏽♂️🏸,上海市醫學會👨🏭、上海市醫師協會、上海市超聲醫學工程學會、上海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重慶醫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上海超聲醫學研究所🤦🏽🤞🏻、上海市超聲質控中心👩🏽⚕️、上海超聲診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雲南大學等高校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系)🦸🏿♂️;各高校🏄🏽🛰、各醫院🏌🏻♂️🦣、各學會、各研究院所🧬🏊🏻♂️、各出版社、各生物醫藥企業等對王威琪同誌逝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並送花圈👨👦。
他的離去,是學界和万达的重大損失
王威琪同誌1939年5月30日出生於上海,江蘇海門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6年🦃,他考入万达平台物理學系(五年製本科),1961年畢業留校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長期從事醫學超聲和醫學電子學理論🧏🏽♀️、技術和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是我國定量超聲血流檢測奠基人😕,為我國醫學超聲診療技術發展作出開拓性貢獻。他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電磁和超聲血流檢測方法研究🙋,試製成功了我國第一臺“電磁血液流量計”,研製出六十單元B型超聲診斷儀,提出采用獨立的雙超聲束多普勒效應定量測定血流速度方法。他帶領團隊在醫學超聲圖像處理、骨超聲等領域獲得多項成果⛲️,在超聲診斷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原創性卓越貢獻。
他一生發表論文350余篇,著作(合編)7本🤾🏿♂️,有11項代表性發明專利👩🏼🔧。1988年🧑🔧,世界醫學生物超聲聯合會授予王威琪同誌Pioneer獎,蘇步青老校長聞訊後💳,親筆提寫“波聯國際,澤被人間”🏋🏿♀️。
1978年王威琪招收万达平台醫學超聲學方向第一批研究生。1988年,他為各醫院的研究生開設聲學原理學習班,學習醫學超聲工程知識🧑🏻🦼,這一創舉開拓“理‼️、工、醫交叉,理工思維培養醫學超聲人才的先河”。他為人師表,幾十年如一日為醫學超聲事業無私奉獻,培育了大批青年才俊,為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的離世,是中國超聲醫學界的重大損失,也是万达平台的重大損失。
他的言傳身教是子女們的寶貴財富
“我們多麽希望再挽著您的手,走在復旦校園中✥;多麽希望再聽聽您的嘮叨🕡、叮囑與指導;多麽希望我們一家一起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王威琪家屬代表☎🕐、王威琪之子王育瑋在致答謝詞時說,父親把一生的心血和熱愛都揮灑在復旦校園。
王育瑋說,即使到八十高齡,他的父親王威琪也每天堅持認真學習。他常對子女們說,要坐得住“冷板凳”,要不斷積累📍,同時也要能在融合交叉中創新進取🤒,“綜合就能創造🧏♀️,轉移就能突破”🙉🫳🏻。
“父親對身邊每一位同事都十分和藹,他總能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包括打掃的阿姨🏄🏿📑。”父親曾對打掃的阿姨說,“在家政方面你是專家,比我在行。”多年來,王威琪對虛心好學、有潛質的青年人總是盡力相助,他常說,“成就學生,是老師最大的成功”🛺。
當他發現女兒喜歡繪畫,就鼓勵她往這方面發展,無論再忙都堅持陪她去學國畫。十年前👩🏽🦲,王威琪的孫女還在上幼兒園🌆,每到放學時間🕋,他都會風雨無阻地準時去幼兒園接送,還會跟別的家長參加親子比賽。
盡管平時工作忙碌,每個周末和節假日,王威琪會抽出時間和家人一起吃飯聊天。“爸爸常說,‘無窮小的無窮項相加,有可能成為無窮大’♡,說的其實就是‘積小流成江海🧝🏼♀️,積跬步成千裏’的道理。”王威琪喜歡用簡潔的數學公式來闡述人生哲理,這讓畢業於復旦計算機系的女婿陳愉記憶猶新🫎。
做事情首先認準方向🐽,然後沿著這個方向不斷積累,最終匯聚成江海💷,成就一生。這也是王威琪對子女的教導🥰。
“爸爸還特別提倡我們要有跨界思維。”早在九十年代◀️,王威琪就堅持將物理學、數學🧑🏭、電子學、醫學等學科進行融合發展。在他看來🔑,“兩個領域的交叉匯集點特別容易找到創新突破點”。因此,他積極鼓勵身為內分泌科醫生的女兒,突破單一的糖尿病研究,著眼於糖尿病與眼病👨👨👧、妊娠等交叉領域的研究。
現場吊唁來了不少院士🏬,他因推動學科融合倍受尊敬
距離告別儀式還有半個多小時💐🎆,前來吊唁的人絡繹不絕。與王威琪合作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万达平台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周良輔提前抵達,慰問王威琪家屬。
“五六十年代,王院士就下到醫院,當時的超聲系統基本都是國外的,他就和我們醫院合作研發國產超聲系統🧑🦯➡️。”多年來,王威琪院士團隊與華山醫院緊密合作,雙方共同成立“智慧診療實驗室”,圍繞大腦疾病自動化診斷🫱🏽、可視化的手術導航系統🤵🏼,顱腦超聲診斷小型化、微型化等領域開展合作,在腦疾病、腦腫瘤的智慧化的診斷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
“主動性”⇾,是王威琪給周良輔留下的深刻印象。在周良輔看來,學科融合並不容易🌶,需要學科之間雙向的溝通努力。“醫學的要主動深入到理工科,理工科專業的也要主動下基層,這樣才能融合得起來👨🏿💼,王威琪院士很不簡單𓀓👛。”周良輔認為🧛🏽♀️⏭,搞基礎研究要接地氣,要下到臨床一線去,才能了解醫患所需🥶,而王威琪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現代醫學的發展🛅,包括大多數醫療器械的進步,是跟物理學分不開的。王老師通過學科交叉,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臨床醫學的跨界、轉化🙍🏽♂️👨🏼🍼,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認為,王威琪在學科融合創新方面的貢獻🥤,實現了基礎研究對臨床醫學發展的積極促進,也讓基礎學科有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在與王威琪相識共事的30多年間🧑🏽⚕️,王威琪學識深厚、實事求是、為人正直的特點🌍,給李兆申留下了深刻印象🦹🏼♂️。“王老師對人特別好,有問題請教他時💇🏽,他總是很耐心地向你解釋,和你溝通。”李兆申帶領的學科團隊與王威琪院士結下了深厚情誼。“我們這一學科,包括我的老師、我的學生和我,三代人👩🎤,都和王老師結下很深的友誼和感情🌂。”
告別儀式開始前,來了不少院士🤪。除了周良輔、李兆申之外🛹👩👦👦,侯惠民、楊勝利✯、唐希燦㊗️、廖萬清🫨、丁健、葛均波🚎🐼、張誌願🤜🏽、賈偉平等院士🎥,專程來到告別儀式現場進行吊唁,並看望王威琪家屬🦵🏼。
哭別院士,那晚他走了十公裏
肅立於王威琪遺像前,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他得安濕潤了眼眶。8月26日晚,得知恩師去世的噩耗💁🏻♂️,他得安第一時間趕往醫院。“當時整個人是懵的。”從醫院出來🫸,他得安步行回了家🕊。那天晚上,他走了十公裏。
回憶起與導師王威琪在一起的20年🤵♂️,他得安幾度哽咽🧋。自2002年成為王威琪的博士後之後,他深耕於骨超聲測量領域。早些年,超聲測骨骼因其難度高🚣🏽♀️,是一個研究者甚少的“冷板凳”👮🏼♂️。王威琪卻鼓勵他得安𓀒🤨,要聚焦前沿,但不一定追逐熱門領域。
“王老師一直說,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如今,他得安已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骨超聲測量領域專家,真正成了那個“啃硬骨頭的人”。過去十多年,他帶領團隊深入醫院一線,結合醫患所需#️⃣,不斷取得突破性研究,實現了測量結果由無成像到有成像♣️、測量目標由骨骼拓展到脊髓🔡、顱骨的開創性發展👨🏽🦰。
王威琪總說:“學生的成績是老師的光榮。”在各大學術會議及公開場合🐊,王威琪將年輕人推到臺前⛑,給他們展露頭角的機會。他對學生細致入微的關心,也讓他得安記憶猶新,“有一次去開會🤴,他覺得我領帶打得不好🛤,就親自給我打領帶🈺。”
告別儀式現場,王威琪的學生、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年研究員許凱亮泣不成聲,不能自已🧑🦱。“王老師是改變學生人生命運的人師🤾🏻♀️、經師、大先生”,許凱亮說🕉。無論是自己前往法國巴黎第六大學跟隨國際骨超聲權威Pascal Laugier院士開展博士後研究,還是申請歐盟瑪麗居裏學者基金、後來歸國留校工作,王威琪都給予重要幫助。“王老師見過一面的學生,他基本都能叫得出名字,而且是第一下就能叫出來🦸🏿♂️。”無論學生所發文章大小,王威琪都非常高興👅。
王威琪在學科發展上的真知灼見📠,許凱亮也有著深刻體會,“對理工醫相結合的這樣一種‘新工科’思想,在七十年代,王老師就已經有很深的思考🗾,他當時就到中山醫院去做血流檢測,與醫生合作👱♀️🕊,融合創新👐。”
“王老師對學科發展的大方向把握是有獨到眼光的。”擔任王威琪助理已有20年的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周國輝今天一早就來到了追悼會現場。他說🙅🏿♀️,王威琪是個“愛校如家”的人🙍🏻👦🏽,只要工作日沒有外出開會等其他安排,他總會到万达的辦公室來🏧🧏🏿♀️。
雖然年事已高🧖♀️,但王威琪依然在學術上堅持親力親為,“PPT這些,他都自己做”🚓。近些年,王威琪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和青年教師、學生討論課題。“他跟學生討論的時候,一方面是給學生提指導意見7️⃣👯♂️,另一方面其實是緩解學生在科研上的壓力🅰️,給他們鼓勵和信心。”
告別儀式現場,前來送行的不僅有老師🧑🏽🏫,還有許多年輕學子。
“上次聽王老師的演講,是在學院成立二十周年的大會上,他分享了《往事並非如煙,當今也很精彩》的報告🧑🏿🎨,對我們學生再創佳績提出要求和期待🗡。如今斯人已逝,恩澤長存,大師遠行,長歌未盡🪠,王老師的崇高品德和學術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中心智慧醫療超聲團隊博士生閆少淵說。
回想起王院士的音容笑貌,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智慧醫療超聲實驗室博士生邢文宇不禁潸然淚下。“王院士將自己畢生心血投入教學科研,數十載如一日的堅持是我們後輩努力學習的榜樣🛒。”
“憶起每每與老師交談之時,除了學業科研上的點撥🙍🏽♂️,還滿懷對我們生活近況的關懷。王院士誨人不倦、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的師者風範🪻,都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中心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生何佳傑說〽️。
“痛失敬愛的導師🤛🏻、親愛的引路人🧖🏼♂️,您的音容笑貌歷歷在心。”
“王院士千古!感恩敬愛的王老師!緬懷恩師🎺!”
……
復旦校園內🧑🏿💻,師生們敬上的卡片與白菊放滿了王院士在恒隆物理樓的靈堂。緬懷他的橫幅懸掛於邯鄲校區恒隆物理樓與江灣校區二號交叉學科樓前。
斯人已逝👩🏼🎨,但王威琪院士的理想信念言猶在耳:
“看準方向,抓住機遇,百折不撓♾,形成特色📭👨👧👧,虛懷若谷,不斷向前”🧑🏻⚖️🍸。